本报北京5月6日讯(记者宋晓梦)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今天在北京香山饭店隆重召开。这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百年校庆中最重要的一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世界汉学研究最著名的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哈佛大学东亚学系主任斯蒂芬·欧文、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饶宗颐、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清水茂、台湾中研院院士王叔岷、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张岱年教授、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以及在汉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近三百名中外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北大校长陈佳洱在开幕式上讲话说:“北大自诞生以来,便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博大精深、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使北京大学成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在国际汉学研究界享有盛誉。今天,我们北大的国学研究面临着继往开来的新形势,不但要学习、吸收世界汉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而且要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汇入世界文化的长河。”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致辞中指出,“多元互补”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表现。中国人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深切地体会到,文化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而不同的文化形态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的。推而广之,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沟通。汉学家们担负着文化沟通的崇高使命。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行霈教授在开幕词中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决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历来乐于、善于吸收和融汇外来的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发展的态度三者结合起来”。他将中华文化中可以贡献给人类的主要精华概括为:强烈的人文精神;崇尚群体利益;平衡与和谐;注重整体思维;自强不息,开放兼容。